剝皮寮的故事(中)

電影《艋舺》帶動了一股艋舺觀光熱,這張艋舺一日遊地圖簡單明瞭,先做功課再來逛逛更有意思喔!

DSC01183.JPG

《艋舺》中最重要的場景,老大的住所;我打算在外面觀察一下,計算時間看要從外面街道拍起,還是將裡面

 

拍完.

DSC01184.JPG

《地名由來》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區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由於在日

 

治時代的都市計畫中劃歸為老松國小預定地而限建,因此街區仍保留了清代及日治時代開發的空間紋

 

理。

 

在目前可獲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嘉慶四年(1799)稱為福皮藔,道光十八年(1838)至清末,此街

 

則為福地藔街。日治時代稱為北皮藔街,光復後則以廣州街x號及康定路173巷稱之。在民國四十

 

二年蘇省行的〈艋舺街名考源〉中以「剝皮寮」稱之,爾後出版的《臺北市志》,以及《剝皮寮古街歷

 

史價值調查研究》、《剝皮.變臉:剝皮寮古街再造計畫》等書,皆沿用「剝皮寮街」的稱呼,後經報

 

紙、新聞的廣泛使用,「剝皮寮」一詞成為普遍的通稱。

 

       

「剝皮」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目前仍舊沒有確切的答案,或以字解釋著眼,認為「剝皮」之名來

 

自於剝樹皮、剝獸皮;另以發音相類著眼,認為「剝皮」即是「北皮」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仍待進一步

 

的資料加以考證釐清。

 

 

 

--------------------------------------------------------------------------------


 

「剝樹皮」的說法:

       

 根據《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一書的調查,由於艋舺料館為淡水河上游木材集散中心,艋

 

舺泉郊的出口物品中亦有木材,且福州杉亦曾運至艋舺,因此推論杉木經海運由福建至艋舺,堆放在料

 

館口淡水河沿岸,而後利用獸力將木材拖運至北皮藔街剝皮。然而北皮藔街的產業上並沒有「剝

 

皮」一業的記載,加上北皮藔空間有限,進行剝皮工作有所困難,且利用獸力拖運的說法也有問題,

 

使得剝樹皮的說法遭到質疑,仍待進一步的考證釐清。此一說法詳見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

 

值調查研究》,頁45-47。

 

 

 

--------------------------------------------------------------------------------


 

「剝獸皮」的說法:

       

 在《臺北市志》的〈經濟志.工業〉上記載臺北製革工業始自清代,製革所用的皮草取自動物,文

 

中並提到:「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

 

品不外手皮箱、枕、鼓。」加上艋舺土治後街旁之泮牛池,主要為殺牛製革所在,因此有「剝皮」是指

 

「剝獸皮」的說法。然而,根據訪談及文獻記載無法斷定是否能夠利用蓮花池附近的水塘作為剝皮的清

 

洗池,亦無法直接證實有剝獸皮的行業,因此剝獸皮一說仍待進一步的檢證。此一說法詳見工月鏡主

 

修,《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工業〉頁51: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

 

45-45。

 

 

--------------------------------------------------------------------------------


 

發音相似「北皮」的說法:

       

 

由日文發音上來說,「福皮?」的日文念為ふくひりょう,而福地ふくち

  

りょう」,「北皮則是ほくひりょう」,其中福( fuku )與北( hoku )、皮( hi )

 

與地( chi )的發音相近,因而推論「北皮藔」的名稱來自於「福皮藔」閩南語念法的轉換,而

 

「剝皮寮」的名稱則來自於相類似的「北皮藔」閩南語發音。但目前仍缺乏確切的文獻資料加以佐

 

證,需等待更多的資料作深入的檢核。詳見米復國主持,《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頁47。

DSC01185.JPG

《名人軼事》

 

國學大師旅居剝皮寮

  

據黃玉齋在〈章太炎與本市操觚界〉一文中的考證,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為今廣州街123號。國學

 

大師章太炎,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戊戌政變失敗之時,為躲避清廷所頒布的「鉤黨令」,輾轉來臺避

 

難。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十二月七日至隔年六月十日旅臺的半年期間,章太炎便居住在艋舺的福地

 

街,並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欄記者,在報紙上發表了五十多篇對清廷批判及對臺灣觀感的文章。在

 

臺期間,章太炎更參加了由日人組成的吟社,也在報紙上與日本文人唱和。在剝皮寮拆遷之前,廣州街

 

123號曾開設了一家遠近知名的豆漿店。 

  

 

因章太炎的國學貢獻,其來臺居所於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十九日正式由臺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廣州

 

街123號和125號兩棟建物內部相通,125號二樓後進陽台牆面上還留有難得一見的泥塑聯文。

 

 

醫學博士懸壺艋舺

  

 

呂阿昌在剝皮寮有著四棟房舍,係指昆明街298、300、302號以及廣州街97號等四棟樓房。呂阿昌祖

 

籍泉州晉江,出生於艋舺頂新街(今西昌街),父親呂春營曾在鹿港的「錦玉香舖」擔任掌櫃,而後自立開

 

業,在艋舺西昌街開設「振玉香舖」,遠近馳名。呂阿昌曾經就讀於艋舺公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大正四年(1915)年從臺灣總督府學校畢業後,呂阿昌在新莊開業,並進入杜聰明的藥理學研究室進行鴉

 

片研究。之後,將醫院遷回艋舺,於今康定路與廣州街轉角處(今臺北國際商業銀行)開設「懷安醫」,

 

懸壺濟世,專長為內科及小兒科。  呂阿昌醫師家屋位於昆明街與廣州街交會處,交通便利,在剝皮

 

寮拆遷前曾出租作為檳榔攤皮用房舍為水泥粉光的牌樓厝,女兒牆上有半圓弧形的山頭,騎樓則有兩

 

根圓形間柱,在剝皮寮的街屋中獨樹一格。

 

DSC01186.JPG

 

《建築特色》
 
 

曲折的街道

 

 

剝皮寮老街約三公尺寬,略呈曲折,兩邊均蓋起店屋,留下清代漢人街道風貌,此乃有別於日治時代以

 

後開闢的筆直寬闊的道路。在狹小蜿蜒的剝皮寮老街行走時,仍可感受到昔日親切的街道尺度。

 

DSC01187.JPG

 

上有氣窗

 

DSC01188.JPG

 

 

左邊那間上方為木格窗,下為洗石子的菱形幾何圖形台度面,右面這間店面裝了鐵窗.

 

DSC01189.JPG

 

這間是解釋當時艋舺所佔的重要位置

DSC01190.JPG

 

有露台的建築

 

DSC01191.JPG

 

這牆上的塗鴉就不知合不合法,不過很有特色.

 

DSC01192.JPG

 

這面也很有趣,使得牆面活潑許多.

 

DSC01193.JPG

 

曲折的《頂仔腳》

 

DSC01194.JPG

 

準備進入電影《艋舺》中老大的住所,因發現先拍攝外面須很多時間.

 

DSC01195.JPG

 

有開放時間的限制喔!

 

DSC01196.JPG

 

這鐵柵欄和哈士笨家一樣耶......

 

DSC01197.JPG

 

怕樓上垮了,用了金屬片做了固定.

 

DSC01198.JPG  

 

二樓傳統綠釉花磚欄杆

 

DSC01199.JPG

 

好了!我時間上快來不及了,早上又被打拳的吵得頭疼,休息一下!bye~

 

資料來源: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arrow
arrow

    歪婦w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