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飯我們來到虎丘,有吳中第一山之稱;一聽要爬坡,我頭皮發麻,但一個地方只來一次,所以
哈士笨會牽著我的手往上爬.
四周有一條運河
大都為嘉慶君的指派令
聽說摸這時頭會有好運
憨憨泉:
憨憨泉位於虎丘山道旁,是得名於梁代的憨憨和尚。據民間傳說,憨憨和尚本是為僧人收養的棄嬰,
雙目失明。他得知山中有一口連通大海的泉水,便孜孜不倦地挖掘,最後終於挖出泉眼,泉水使得他
雙目復明.
就是這口泉,大家排隊洗手洗臉.
試劍石:
試劍石是位於虎丘山斷梁殿山道左側的一塊圓形巨石,正中有似刀砍劍劈的溝裂。
旁邊石頭上,刻有宋紹聖年間呂升卿所題、王寶文所書的"試劍石"三字。石旁還刻有
元代顧瑛題詩:「劍試一痕秋,崖傾水斷流,如何百年後,不斬趙高頭」。
真娘墓:
真娘墓位於虎丘山道旁,墓碑在一座亭子中,碑上刻有「古真孃墓」四個字。傳說真娘
(又作貞娘)為唐代蘇州名妓,相貌出眾,能歌善舞,由於自幼失去雙親,被迫賣笑青樓,
但她賣藝不賣身。直到有富商重金買通老鴇,要真娘陪宿,真娘遂自縊身亡。後代文人慕其名,
寫有不少憑弔或紀念的詩
千人石:
千人石位於虎丘主景區,旁邊便是劍池。石體巨大,呈紅色,可坐千人。關於此石有兩種傳說。
其一為吳王闔閭死後,夫差將造闔閭墓的工匠千人戮殺於此,鮮血染紅石頭。另一種說法為梁代
高僧生公曾經在這裡講法,眾人來聽,因而得名
虎丘塔的全名為虎丘雲巖寺塔,從公元959年開始建造,到961年建成。虎丘塔是一座仿木
結構樓閣式大型磚塔,塔身為八角塔,高七層,共47.7米。明代1638年進行修葺時,發現塔身
向東北方向傾斜,於是在重建第七層時採取了補救措施,將第七層的中心南移。二十世紀後
繼續整修,已經控制了傾斜的問題。1950年代曾經在塔內發現越窯青瓷蓮花碗、經箱、刺繡、
銅佛等文物。
得名:
虎丘得名始於春秋。吳王闔閭曾在此建行宮[1]。公元前496年,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後死去,
其子夫差把他的遺體葬在虎丘山。據《史記》記載,當時徵調十萬軍民施工,並使用大象運輸,
穿土鑿池,積壤為丘;靈柩外套銅槨三重,池中灌注水銀,以金鳧玉雁隨葬,並將闔閭生前喜愛的
「扁諸」、「魚腸」等三千柄寶劍一同秘藏於幽宮深處。據說葬經後三日,金精化為白虎蹲其上,
因號虎丘。」
出口
虎丘官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