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圈騎樓(上面第一張照片)
新築的立面多有騎樓,戶戶之間以拱圈相隔,但許多拱圈已毀損,改為平梁,僅有幾棟仍然保留
拱圈的騎樓。
============================================================
去年某天哈士笨載我去客戶那兒順便溜我一下,因提早完成工作,就突然轉進廣州街,然後過了康定路就停
下來,也剛好有一個停車位,這樣哈士笨也可以一起參觀;me:「哇((((什麼時候這裡有這麼美的古房子
啊?!」我並不知道往前走就是剝皮寮,依史積資料顯示,我現在下車點(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就算在剝皮寮
的一部份了!
照片也不少,分三部po好了,也因阿虎的修圖仍未好,怕照片莫名其妙被刪除!
時間上不允許拍完,整個剝皮寮要細拍,範圍實在太大了,希望改天有機會較完整地拍下剝皮寮.
以下資料參考自: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成立剝皮寮歷史街區源起:
<成立緣起>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
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
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
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
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
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剝皮寮歷史街區緊臨老松國小南
側,街區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即劃入學校用地,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
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將剝皮寮如期徵收, 以文化資產保存與本土
教育共構之原則進行規劃。
<歷史延革>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
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
錄,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清代中期,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而福地藔街尾為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
事地位極為重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就艋舺地區的觀
點來看,剝皮寮位於清代艋舺東南角的邊緣位置,是艋舺通往古亭庄的要道。
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
(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因
此可以理解,剝皮寮街在清代時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要道,更是其他街庄要進入艋舺要重要市街的
必經要道。
這是托座的一部份
照片不見了一張......97號
這地上的金屬躺碑若要完整拍下會看不清楚內容,故我將內容分左右兩邊近拍;內容資料豊富,
值得抱著耐心慢慢欣賞.
之後還有很多戶,因時間不夠,只拍到109號為止.
二樓有氣窗
因一樓大都租給商家,所以會有另一出入口直通二樓房東住所.
上都有氣窗
這為拱柱和立柱的連接處
============================================================
<日治時代初期>
日本政府有感於清代街道狹窄和缺乏下水道,開始一串的「市區改正」的都市政策,主要的內容以道路
網、公園、下水道及排水計畫為主。明治三十八年(1905)的市區改正劃設了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
明治三十八年(1908)開始開闢道路,使得清代老街被截斷並隱沒在廣州街的背後,老街北側留存較多清
代傳統的店屋,臨康定路、廣州街、昆明街上的建築則築起牌樓厝。
<都市計畫>
將部分剝皮寮街區劃為今老松國小的學校用地,限制了街廓的發展,所以街道及建築物舊貌得以保存至
今。街區內有些建築不敵歲月的摧殘,經過數次的改建,因此街區內可以看到清代、日治及光復後等不
同時期的建築空間形式、流行式樣、建築材料和工法。